5月8日,紅網《書記去哪兒》推出第七期石門篇。在片中,湖南常德市石門縣縣委書記董嵐,抽出整塊時間走村串戶,檢查村幹部如何為群眾“跑腿”,董嵐認為,這樣的“田野調查”,也是縣委書記該做的大事,而代辦員們為便民服務打通了“最後一公里”。(5月8日紅網)
  本期的《書記去哪兒》石門篇中,縣委書記董嵐問民生、論發展,特別是看望留守兒童後,淚水浸滿雙眼的一幕打動了諸多網友。除了這組鏡頭,更讓筆者關註的是便民網絡“無縫覆蓋”打通服務群眾“最後一公里”,美麗鄉村“自治”模式和“格言治家”社會治理方式的創新。石門縣用改革、創新之舉,實現了從“管理”向“服務”,從“政府主導”到“村民自治”方式的轉變,喚來了村容村貌、鄉風文明,黨群乾群關係的全面改善和提升。
  是什麼鑄造了服務群眾的“石門模式”?又是什麼讓這個縣城變化如此之大?
  是對人民的深情。“民生無小事、枝葉總關情”。柴米油鹽醬醋茶,看似小事,然而,對於百姓而言,件件都是大事。能否及時辦結,不僅事關政府形象,更關乎執政地位、根基。現實生活中,門難進、臉難看、事難辦飽受群眾詬病。石門縣委從“背包書記”鄭家賢、“草鞋警察”田建平、“草帽代表”陳建教等先進典型事例中,將幹部“跑腿”的便民服務措施制度化、規範化、長期化,以對人民群眾的殷殷深情,打通了服務群眾的“最後一公里”。“民有所呼,我有所應”。一樁樁、一件件民生問題的化解,無形間接近了與人民群眾之間的感情,既方便了群眾,也贏得了口碑。
  是肩上的責任。“為官一任,造福一方”。作為區縣委書記,定藍圖、謀發展、搞調研,工作日里萬機,千頭萬緒,但是為民謀福祉,帶領人民走上康莊、幸福的大道更是其義不容辭的職責和任務。是追求短時期,立見效,轟轟烈烈的政績工程,還是以改善民生為己任,抓基層、打基礎?這不僅考驗著領導幹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,更反映出領導的政績觀。石門縣委書記董嵐深諳其中之道,從人民群眾最不滿意的地方改起,從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做起,圍繞社會治理創新,村民自我管理,鄉風文明建設等小角度切題,探索走出了一條契合實際又獨具特色的發展之道。
  這就是“石門服務”背後的密碼,這讓我們深深感受到,執政理念變化所帶來的深刻變化。
  當前,黨的群眾教育實踐活動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。如何解決服務群眾“最後一公里”的問題,本期的《書記去哪兒》石門篇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案例和範本。然而,怎樣進一步轉變執政理念,把人民放在心間最高位置,讓人民群眾真正滿意更應值得深思。
  文/吳俊  (原標題:《書記去哪兒》:感悟執政理念變化的力量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c20hckgo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